垃圾渗滤液常用物理处理技术概述
- 简要说明 :
- 文件版本 :
- 文件类型 :
物理处理技术是处置垃圾渗滤液最为直接的途径,其处理成效尤为突出。该技术借助物理吸附、气体吹脱及膜分离等一系列方法,有效分离和去除渗滤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
气体吹脱技术
该技术通过向废水中导入气体,使其与液体充分混合接触,促使水中溶解的氨氮跨越气液界面,转移至气相,从而实现氨氮的脱除。空气通常被用作该过程的载气。目前,这一方法已在众多城市垃圾填埋场广泛采用,能够实现约60%至80%的氨氮去除率,处理效果十分显著。
吸附处理技术
此项技术主要采用活性炭作为吸附介质。活性炭因其具备巨大的比表面积与发达的孔隙结构,当垃圾渗滤液流经时,能够将其中所含的有机物及重金属截留并固定在孔隙内部,进而实现污染物的去除。活性炭吸附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成熟。研究表明,该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的总有机碳(TOC)去除率约为75%,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可达85%,对氨氮(NH₃-N)的去除率更是高达95%。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利用特定薄膜对液体中不同组分实现选择性透过的系列方法的统称。借助高分子分离膜,能够对溶液中的目标物质进行有效分离与富集。该技术体系涵盖微滤、超滤、纳滤及反渗透等多种形式。在当前的渗滤液处理实践中,纳滤与反渗透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膜分离技术。
纳滤技术:纳滤膜的分离性能介于超滤与反渗透膜之间,其截留分子量范围约为200至1000道尔顿,膜孔径大致为1纳米,特别适用于分离尺寸在1纳米左右的溶解性组分。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流程中,纳滤常被用作预处理步骤,其产水可满足达标排放要求。若对出水盐分有更严格限制,则需在纳滤系统之后串联反渗透系统进行深度除盐。
反渗透技术:反渗透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海水淡化领域,近年来已逐步推广至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浓缩处理。该技术在降低垃圾渗滤液中的COD、NH₃-N以及盐分浓度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净化效能。